上观新闻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3天!三大校16团队合作首部崇明生态岛体检报告开方子

2020-11-20阅:519

要采取最严苛的环保评价标准,制定最严苛的“一票否决”式负面清单,建立最全面的环境保护预警机制,划清环境生态红线、资源消耗上限和环境质量底线。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实现了全覆盖,土壤环境质量优于上海全市平均水平,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13天,崇明绿色食品认证率达80%以上……”这一份份科学数据,系统评估了崇明生态岛建设以来的“绿色分数”。19日下午,这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绿皮书2020》在华东师范大学崇明生态研究院发布。

【不只是总结过去“成绩单”】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这部绿皮书获得上海高校IV类高峰学科项目资助支持,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联合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地理、生态、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家学者,共16个研究团队,历时4年对崇明生态岛建设进行系统研究并汇结而成,也是第一本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系统体检报告。

全书共含19章,涵盖了崇明生态岛的生态、生产、生活三个维度,涉及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自然灾害以及环境监控等生态空间建设,交通出行、就业就学、住房发展、健康岛等生活空间优化,产业、就业、乡村振兴等生产空间促进。

“生态保护成效显著,水体、土壤、空气环境质量持续优化,垃圾分类率先在全国实施;生态产业发展已见成效,循环经济日趋成熟;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休闲场馆功能不断提升。”在客观呈现“成绩单”同时,主编孙斌栋教授也表示:“绿皮书不只是总结过去取得的成绩,更重要的是通过涵盖生态、生产、生活三个方面全方位的体检,提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尚存在的不足与挑战,为下一步的更好发展指明方向。”

【开五剂“药方”含负面清单】

如何处理好生态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处理好当下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处理好生态保护区与开发建设区的空间关系?在这份报告中,三大校专家们开出了五剂“药方”:

第一剂,明确发展方向,打造研发教育高地。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的建设依托生态环境优势,集聚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和创新人才,打造以现代生物技术、生态技术、农业技术、清洁技术和循环技术研发为核心的研发教育高地,以此作为崇明落实“两山”理论和“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理念的主导方向;同时,利用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资源和良好自然环境优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业和健康养老产业,建设高品质的休闲健康基地。

第二剂,守住生态底线,制定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崇明发展生产和生活的前提是守好生态保护的底线。要采取最严苛的环保评价标准,制定最严苛的“一票否决”式负面清单,建立最全面的环境保护预警机制,划清环境生态红线、资源消耗上限和环境质量底线。

第三剂,交通建设先行,克服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不利的交通区位一直是制约崇明发展的最大瓶颈,要积极通过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和交通可达性的提高来弥补这一缺陷。

第四剂,优化营商环境,吸引研发机构和科创企业入驻。崇明要充分利用上海科创中心和全球城市建设提供的良好机遇,培育建设创新岛和创业岛,成为长三角创新创业的热土。

第五剂,切实改善民生,抓好教育医疗建设,打造高质量的城乡生活空间。

按计划,以后每两年出一本绿皮书,对崇明生态建设进行持续跟踪研究。“不就崇明论崇明,而是把崇明放到更大的国家战略背景下,研判崇明生态岛建设如何为国家同类型地区发展提供引领、示范、带动和支撑作用。”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孙真荣表示,另一方面,绿皮书也不就生态论生态,而是提出科学统筹生态保护与百姓生活、经济生产的思路,旨在提高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笪曦

图片来源:华东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