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讲了!崇明生态研究院生态岛大讲堂第一讲
为推动生态学相关前沿问题的探讨与突破,加强崇明生态研究院学科建设与学术交流,崇明生态研究院生态岛大讲堂第一讲开讲。
2020年9月9日下午15时,应崇明生态研究院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导)、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主任、崇明生态研究院生态保育与修复研究中心主任达良俊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河口海岸大楼A204会议室及腾讯在线会议室开展了题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都市生态“三观”“三法”——基于生态哲学思想的城市生命地标构建》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崇明生态研究院院长唐剑武教授主持,来自校内外六十多名科研工作者和学生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参加了此次报告。
崇明生态研究院生态岛大讲堂第一讲(线下)
崇明生态研究院生态岛大讲堂第一讲(线上)
崇明生态研究院生态保育与修复研究中心主任达良俊教授作学术报告
崇明生态研究院院长唐剑武教授主持
达良俊教授主要以植被生态学理论、城市生态学应用以及植被工程学技术研究为重点,开展城市植被生态、城市恢复生态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城市生态系统近自然恢复研究与实践,提出构建城市生命地标(城市地标性生物群落)的生态恢复新理念与新目标及新途径,形成具特色的上海城市陆生、水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构技术体系。自2004年担任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教授后,先后担任国生态学学会理事会监事、生态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城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常务理事,《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等国内外刊物编委。承担国家、国际合作、地方政府项目50余项,参编专著5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20余篇。
本次报告结合国家“生态宜居城市”发展的目标与趋势需求,剖析目前城市生态修复中存在的“假-伪生态”现象与瓶颈问题,在推动城市更新进程中,以生态“三观”、恢复“三法”为指导,城市生态空间的近自然型生态恢复与重建为抓手,通过构建形成以乡土植物与土著动物为主体的“地标性生物群落”,展示演绎城市真生态。报告提出,未来城市建设的要求将从最基本的“易居”向更高层次的“宜居”、“安居”转变。而建设生态城市是未来的城市建设目标,即追求人类与环境、生物的和谐共生,期盼城市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共同体。达良俊教授还通过闵行校区的江心岛的规划建设及华东师范大学丽娃河的污染治理等具体案例,展示了具有真正自然美的自更新、自维护、自循环的健康生态系统。
报告由浅入深、形象生动、精彩纷呈,获得了热烈反响。报告后,来自线上线下师生与达良俊教授就城市建筑地标与生命地标等问题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参加本次会议的师生对花园城市、城市公园、生态城市等名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报告讨论环节
崇明生态研究院生态岛大讲堂云集生态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该讲堂第二讲将会在9月下旬如期举行,期待大家的再次相遇。
图文、来源 | 崇明生态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