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播种去 华东师大在崇明横沙试验田开展劳动教育

2021-06-08阅:704

芒种到,忙种稻。6月5日芒种,崇明横沙东滩圈围区一片忙碌,华东师范大学的师生们清晨出发来到横沙新生地,抢抓农时播种水稻。

这是华东师范大学开设的“幸福生态米”劳动教育实践体验课程,而师生们撒下稻种和汗水的土地,正是去年该校成功培育出“幸福生态米”的试验田。

“我们今天要播种的水稻总共60亩,同学们将承担其中2亩水稻的播种劳作。水稻品种是南粳46,属晚稻,约11月初成熟收获,而40亩早稻已在三周前完成播种。”带队的项目负责人、华东师大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邓泓副教授介绍说。

学习水稻从播种生长到成熟收获的全过程管理环节

“这不是普通的田地,而是由河口淤泥形成的存在盐渍化问题的新生储备地。”站在田埂上,邓泓为同学们介绍了试验区土壤改良的背景和关键问题。横沙岛植保科科长郭步高受邀讲解了水稻从播种生长到成熟收获的全过程管理环节。这片土地此前完成了翻地、平整、施肥等前期工作。

崇明横沙的这片科研田承载着丰收的希望,也蕴含着难得的劳育资源和科教资源。

近两年,华东师大在崇明东滩促淤圈围区开展土壤改良研究,近30亩改良效果明显的示范地,去年平均亩产超过800斤,收获稻谷约25000斤,产出的大米被华东师大人命名为“幸福生态米”,“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微生物孕育活性—种植水稻排盐”土壤生态改良提升方案等科研成果凝聚了智慧与辛劳。今年开展的新一期土壤改良试验,学校结合农耕文化同步开展党建和劳育等活动,让试验田为学校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第一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提供“第一现场”。

采用旱地直接播种法

“粒粒皆辛苦” 漫撒技术巧播种 

  在当地农户的指导下,同学们采用旱地直接播种法,将育好芽的种子,均匀播撒在这片特殊的科研田上。同学们捧着种子筐,一把抓起少许种子,手臂一扬,手指一松,“漫撒”播种。播种均匀是漫撒技术的要点,别看这个动作简单,要想将种子撒得均匀,可是一件技术活。同学们通过亲身实践,迅速掌握了播种要领。

  “今天的劳育实践,将专业课堂上关于土壤改良的知识温故知新,更在体验播种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粒粒皆辛苦’。”光华书院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孟永琪同学说。光华书院党委副书记涂皘认为,尽管现在人工撒种逐渐被机械化替代,但以这样的方式因时因地制宜,让同学们真实体验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播种育秧的辛劳,从而领悟节气中蕴含的劳动精神和顺应自然的中国智慧。

“做一粒好种子” 用劳动收获“幸福” 

  站在田间,光华书院化学专业丘慧婷同学的脑海里反复浮现的是袁隆平院士行走在稻田里的身影,她表示,也要“做一粒好种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

  据华东师大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刘婕介绍, “幸福生态米”劳动教育实践课程贯穿横沙新生地第三期土壤改良工作始末,覆盖水稻种植的一个完整周期,包含芒种为始、暑促研学、喜迎丰收等多个板块。

  “从播种开始体验劳动,经过暑期农事管理,到秋天稻谷金黄时,同学们能亲自收获劳动的成果。师生们共同观察一粒种子到一株稻穗的成长,也见证经由劳动创造,让荒滩逐渐变为良田的科研过程。”刘婕说。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光华书院

文|邓泓 涂皘 陈思南 史琳

支持单位|科技处 崇明生态研究院

图|涂皘

编辑|吕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