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类高峰学科“岛屿大气与生态”刘玥研究团队在Nature Sustainability期刊发文探索室温下高效化学回收含氯混合废塑料的方法

2025-01-20阅:10


混合塑料的化学回收对有效利用废塑料中的碳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废塑料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其化学回收带来挑战,特别是含氯混合塑料中高氯含量将导致催化剂中毒、反应装置腐蚀和产品氯污染等问题。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IV类高峰学科“岛屿大气与生态”刘玥研究员、章伟副研究员及其团队在《自然•可持续发展》期刊(Nature Sustainability 2024, 10.1038/s41893-024-01468-7)上发表以“Room-temperature co-upcycling of polyvinyl chloride and polypropylene”为题的研究论文,为含氯混合塑料化学回收提供了新的可行方案。

《自然•可持续发展》期刊刘玥研究员团队科研成果


该团队利用耐氯离子液体催化剂氯化丁基吡啶-三氯化铝 ([C4Py]Cl-AlCl3) 实现室温下聚氯乙烯(PVC)有效脱氯,同时将聚丙烯(PP)和PVC混合塑料转化至无氯液体烃。这种高效的共转化方法不使用外源氢或贵金属催化剂,在室温下便可将混合塑料中97.4 wt.%的碳氢资源转化为无氯液态烃和HCl。

使用该方法对不同来源的PP和PVC塑料制品进行化学回收均取得了优异的效果。PVC塑料袋、PVC塑料管、N95口罩(PP主材料)和PP塑料桶在室温下反应得到55-60 wt.%的液体烃收率。塑料原料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PAEs)以及CaO、CaCO3等添加剂等对该体系中的脱氯与降解回收过程并未造成影响。催化剂在多次重复使用中表现出稳定的性能,当出现活性降低时可以通过简单加氢处理便可再生催化剂。

图1. 多种聚丙烯(PP)和聚氯乙烯(PVC)混合废塑料共转化降解回收


这项研究工作提供了一种在室温下将PVC和PP混合塑料共同降解转化为无氯液体烃的绿色方法,无需外部氢源或贵金属催化剂,同时避免了被氯污染的产品的分离脱除问题,对于推动塑料废物管理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进一步的技术发展和优化,这种方法有望在未来的塑料化学回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该研究成果近期在线发表于Nature Sustainability期刊,并被Nature Sustainability推出“A better fate for PVC”为题的专文报道。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高志文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刘玥研究员、章伟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302069, 22472059)、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23ZR1418800)和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博士生学术创新能力提升计划(YBNL TS2023-07)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893-024-01468-7

图文、来源 | IV类高峰学科“岛屿大气与生态”刘玥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