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新时尚 一群人集训3天做了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期间,强调“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
在当前垃圾分类工作大力推进的背景下,8月28-30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崇明生态研究院,我校光华书院与设计学院联合举办“创造新时尚——跨学科‘三创’训练营”活动,将设计专业背景和理科专业背景的同学集合在一起,搭建政府、企业、学者三种视角平台,以专题报告学习、企业参观交流、分组研讨等形式,在跨学科交流碰撞中探索垃圾分类的新创意、新方案。
专题报告学习,深化垃圾分类认识
8月28日上午,全体营员到达崇明生态研究院。光华书院副院长谢雨杉对本次训练营活动的理念和构想做介绍,并鼓励营员充分研讨,融入专业知识,珍惜机会、全身心投入,为垃圾分类工作贡献智慧。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张勇作“垃圾分类与生态文明”主题报告,就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上海的垃圾四分类法、干湿分离的重要性、垃圾处理分类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上海市绿化规划处处长翟绍岩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向同学们分享了上海市垃圾分类的理念、目标和相关政策法规,并从“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个目标引出垃圾采用四分类法的原因。
崇明区垃圾分类推进办秦芸芸就崇明区优秀工作机制、方法进行分享。秦老师分享了崇明区的垃圾分类现状,重点讲解崇明区不同类别垃圾分类处理措施、源头减量措施等。
灰度环保科技(上海)有限公司CEO邹涛对灰度公司的环保产品作简单介绍,分享了环保循环箱、环保循环袋等产品的设计理念,提出垃圾再利用的创新想法。
通过系列学习,营员们对垃圾分类工作有了重新认识,更深入地思考当前垃圾分类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选择,大家利用晚上时间碰撞垃圾分类的新想法,以小组为单位确立初步的研究方向。
实践参观体验,触发环保实用创意
训练营第二阶段学习以实践参观及跨学科项目制深度交流为主。实践参观第一站是灰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秉承“顺便环保”的理念,成功打造可回收、低成本的外包装产品,通过参观交流,全体营员对该公司产品、生产工艺、循环回收模式、运营模式等有了初步了解。
实践参观第二站是位于浦东的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营员先在生活垃圾科普馆中了解上海市垃圾产量、垃圾分类历史、垃圾后期处理等内容;并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对老港的码头、生态塘、再生能源利用中心等进行整体参观。
参观学习结束后,全体营员回到崇明生态研究院开展项目研讨。面对数据收集、需求估计、技术支持、成果呈现等多项实际工作,大家有序分工,团结协作,在一次次头脑风暴中迸发无限创意。
8月30日下午,“创造新时尚——跨学科‘三创’训练营”举行了成果分享会。崇明生态研究院副院长赵常青,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助理赵博,设计学院产品设计副教授毛溪,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陈金明,光华书院副院长谢雨杉共同参加。
营员们分成五个项目组分别汇报了各自的项目构想,主题涵盖湿垃圾桶优化、外卖盒回收项目、湿垃圾堆肥桶设计、高新园区垃圾回收再创造的闭环生态链、共享智能湿垃圾柜等内容,各小组汇报内容详实,充分考虑项目可行性、创新性、实用性等综合因素,努力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在社会问题解决过程中。
小组项目简介
“垃圾先锋队”小组:阿肥-小型公共有机垃圾生处理器项目
本项目主要针对在公共场合出现的湿垃圾进行无臭处理,通过堆肥技术把湿垃圾变废为宝,成为高质量有机肥料。产品可有效解决人们在公共场合无法丢湿垃圾的问题,减少随意把湿垃圾丢进干垃圾桶甚至可回收垃圾桶的行为。
“菩提老组”小组:IC环保项目
在湿垃圾日益增长的今天,破袋扔湿垃圾既造成臭味散发,也给大家带来不便及卫生困扰。项目组将现有垃圾桶进行优化设计,通过“破袋神器”以及推门式垃圾桶进行结合,在不增加垃圾投放动作的情况下,减少垃圾气味扩散,方便人们丢弃湿垃圾。
“轻松一点组”:“可回收物→文创”生态链项目
考虑到上海市为代表的城市功能模块化、园区化发展高新产业园区众多的特点,以及外卖人群与高新产业园区高度关联的特征,希望基于“企业办公系统利用”在办公室投放智能垃圾桶并采用“绿色积分卡制垃圾分类方法”推进建设一条从办公环境回收再利用到文创生产再到后端销售的可盈利环保营销构架。
“五魁首666组”:外卖餐盒回收公益项目
本项目是一个针对大学生的公益回收外卖餐盒的项目。参考共享单车、蚂蚁森林等成熟的运营模式,通过微信小程序和智能垃圾桶机器智能识别、公益反馈文创产品,建立一个以激励学生为主,提倡顺便环保的完整回收系统。
“一只垃圾桶”小组:共享智能湿垃圾柜项目
这款共享智能湿垃圾柜通过安装机械传送装置和制冷、抑制剂和清洁设备,可以实现自动倾倒垃圾、自动对垃圾桶进行清洗消毒、湿垃圾在室外存放无异味泄露,既减少垃圾袋使用,又无需用户自行清洁垃圾桶。
过程中,几位嘉宾分别对各项目给出中肯意见与实用建议,同时鼓励同学们立足真实需求,发挥学科优势。副教授毛溪在总结发言中充分肯定了营员们的努力与投入,并鼓励大家跳出本专业的思维方式,以更开放包容的态度去接纳其他专业的知识与思想;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去构思真正适合用户的产品。
在颁发营员结营证书及优秀营员证书后,光华书院以及设计学院的同学代表分别分享了自身的感想体会,表示这是一次难忘的学习经历和创新体验,希望今后可以参与到更多类似的活动中。此次72小时封闭式训练营圆满落幕,期待未来会有更多学生运用自身所学一同推进“垃圾分类新时尚”。
设计学院以人文设计为基本办学理念,以课程教学改革+国际化办学+双创实践教学改革的“1+1+1”创意设计人才培养创意模式改革(两次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为抓手,将国际化办学和产学研结合作为基本战略,注重实验性的创作意识、艺术和审美感觉的培养以及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通过我院双创孵化平台培育学生自主创新创业项目,生动体现设计学院双创教学改革与双创平台建设的成果。举办跨学科三创训练营,希望通过不同学术背景的学生交叉融合,进而推动更多领域的创新实践。
本次训练营得到了我校崇明生态研究院的大力支持。
学员感想摘录
三天的时间短暂且紧迫,感受到些许压力的同时却也十分充实,收获颇丰。跨学科交流接触到不同专业的学生,了解不同的思维模式,倾听不同的声音,这是一个很美妙的过程。而对于垃圾分类这个主题而言,了解环保工作的实质进展,开拓了视野,感受到各种信念和理念的冲击,还有这个主题下更多的潜能和可能性。垃圾分类确实是一个必然的新时尚。
——10162900412方震宇 设计学院公共艺术专业
回程的车上我一直在想三天的封闭式训练让我收获了什么?如果让我重新选择一次,我还会选择参加吗?我觉得我的答案很坚定。在这三天里,我真正了解和体验了创新和创业的整个过程,我慢慢学习如何做一个项目策划书,如何说服企业来投资,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实地考察和专家讲座,我真正懂得更多垃圾处理方式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我也会将我学到的东西尽可能地告诉更多的人,号召身边的人参与到自觉环保中去。
——10171511116 杨梦蝶 光华书院数学专业
工作营项目的完成让我意识到设计离不开各个专业的支持,作为设计专业的我们更像是一个“缝纫机”,能将各个专业的人才组织到一起,各个不同领域的科技结合到一起,并置于项目所需要的位置,凝结各个学科领域的人才向一个目标努力,这或许可以成为我们的重任,也是我们现在所必须学会的一门课程!没有各个学科的的支持,我们的设计可以说都是空想。
——10162900401 谢亦菲 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
“垃圾分类”对环境专业的学生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环境专业的学生往往注重从政策、管理、污染治理技术等方面来研究问题,但环境问题更多的是人的行为问题。此次跨学科交流,我们跳出专业学科固有的思考角度,倾听不同的声音,体验看问题的不同视角。在技术的基础层面上,我们探讨环境保护与人们心理、行为的关系。在企业参观中,我们看到了许多企业的社会责任,也见识到了环境保护具体在企业运营中的应用。
——10174304130 范逸隽 光华书院环境科学专业
这次跨学科交流的“三创”活动,让我不仅从不同专业的同学身上了解了很多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还真正的理解了习总书记说的一句话“垃圾混置是垃圾,但是垃圾分类就是资源”,环保这件事情虽然麻烦,但是却有人把它当作自己的信仰并为此付出,这着实让我感触很深,还记得在灰度公司看到的一句话“在若干年后我可以对自己的孩子说,爸爸年轻的时候真的试图去做一些事情留一片青山绿水给你们。”
——10174602124 戈香 光华书院化学专业
图文来源 | 设计学院、光华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