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植被日光诱导荧光(SIF)研讨会:叶绿素荧光的多尺度观测与模型” 于崇明生态研究院成功举办

2019-10-30阅:676

2019年1020-22日,由崇明生态研究院主办的2019植被日光诱导荧光(SIF)研讨会:叶绿素荧光的多尺度观测与模成功举行。来自国内25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的60多位业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次会议以叶绿素荧光的多尺度观测与模型模拟主题,以培训和研讨的方式,共同探讨SIF和光合作用的地面观测、SIF的变化机理、模型以及遥感监测等问题。本会议也将为未来SIF的发展和卫星探测的规划等提出建议和策略。

2019植被日光诱导荧光(SIF)研讨会举行

1021日举行的培训会上,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刘良云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刘志刚副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吕肖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唐剑武教授、南京大学张永光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峰副教授分别进行了长达一小时的精彩授课。

刘良云研究员以SIF多平台观测与反演研为核心,从冠层SIF遥感原理、算法与问题塔基SIF观测与反演叶绿素荧光卫星遥感反演方法与产品SIF卫星遥感现状与规个方面深入展开。


刘志刚副教授详细讲述了植物冠层SIF自动测量系统、观测方案和数据处理。在SIF自动测量系统方面,介绍了双光谱议、单光谱议和国内外常用自动测量系统方案,并提出了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冠层SIF观测方案方面,从空间匹配度和高度匹配度方面介绍了上行观测高度、入照测量、大气影响等方面的观点;数据处理方面,讲述了关于波段和辐射校正、时间尺度转换、反射率等方面数据的处理问题,同时介绍了AutoSIF系统的使用方法及优缺点。


吕肖良研究员由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引入了叶绿素荧光-光合-热耗散同步观测系统构建方法,同时讲述了该系统构建的难点、建议。用实验数据向参会者介绍了该系统的使用方法。


唐剑武教授深入的讲解了SIF产生原理和监测机理,唐剑武教授从国内外SIF产生原理和监测机理进行讲解,给参会者带来新的视野和研究角度。

张永光教授就近地面SIF自动观测及挑战深入展开讨论。在系统方面讲述了近地面SIF自动观测硬件构成及软件系统的同时,为大家提供一套免费公开共享的硬件集成和软件系统-植被叶绿素荧光自动观测硬件系统和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连续观测控制软件系统;在运行方面,讲述了SIF自动观测系统野外安装及维护方法和注意事项;在应用方面,讲述了生态系统光合作用监测方法、生态系统蒸散估算方法。

张教授提出了在未来的研究中将面临的挑战:SIF观测系统的光路问题、余弦校正器和光谱仪波长定标问题、观测方式问题、观测角度问题和SIF联网观测的重要性。

赵峰副教授就模型方面,介绍了植被荧光辐射的传输研究。在叶片荧光辐射传输模型方面介绍了FluorMODleafFluspect两种模型的原理及应用;在冠层荧光辐射传输模型方面介绍了SCOPEFluorWPS两种模型的原理及应用。


1022日的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刘良云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刘志刚副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吕肖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唐剑武教授、南京大学张永光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峰副教授、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刘新杰助理研究员、南京大学张乾助理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准桥博士后分别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并与参会者就SIF叶绿素荧光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讨论。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论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