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丨“感知中国—共话海上丝路”在华留学生科学论坛举行

2019-10-19阅:88

10月11日至12日,2019年“感知中国—共话海上丝路”在华留学生科学论坛在华东师大崇明生态研究院举行。来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在华国际学生与中国的硕、博研究生参加会议。经会前摘要筛选等综合考量,共有来自25个国家的41位国际学生应邀到会。

  在为期两天的学术活动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语言和社会习俗的中、外青年学生,就“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与文明”“河口与海岸”“经济与贸易”等三个不同研究领域的内容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并通过访问上海及周边地区,体验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论坛得到了国际海洋生物圈整合研究计划(IMBeR)的支持,IMBeR主席Carol Robinson教授发来了贺词。

  华东师大世界历史研究院执行院长沐涛教授、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经院士、“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杜德斌教授作大会主题报告。

  沐涛围绕“海上丝路与跨区域文明的交融”主题,梳理了“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和发展的历程,列举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七个区域文明,向学生们生动地展示了不同文明之间传播与交融的历史印记。他提出,文明是相通的,正确的历史观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之间相互认同的基石,希望学生们能够辩证地看待这段历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张经在主题报告“当瓷器遇到香料、丝绸遇到珠宝”中,结合自身海洋学科背景,谈及了海上丝绸之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意义,指出“海上丝绸之路”是人类早在公元7世纪就开始的壮举,对15世纪、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有着重大的贡献。他展示了自己走访扬州、泉州和广州等地的博物馆和历史遗迹时拍摄的照片,通过照片及介绍,学生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祖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留下的印记。张经提出,“理解、尊重、平等、互信、合作”是“海上丝绸之路”留下的具有特殊意义的“遗产”,呼吁青年一代传承“海上丝绸之路”精神。

  杜德斌以“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为主题,系统地、全面地为学生们阐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清晰地梳理了这一理念的提出与发展的过程。他结合数据实例印证发展是第一要务,繁荣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核心是共同繁荣,“一带一路”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行动、是世界文明建设的新方案。他希望学生们认识到“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网络,希望学生们成为中国与其它友好邻邦之间相互理解、信赖与合作的“大使”。

  国际学生的学术报告围绕“海上丝绸之路与跨区域文明交融”“河口海岸科学技术与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合作共赢:建设一个繁荣的世界”这三个中心议题展开。所有参会国际学生作口头报告,就研究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并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各议题召集人综合考虑报告内容、性别、地理区域等因素后,评选出9位国际学生获大会最佳报告奖。

  在最后的全体会议上,专家介绍了国际海洋生物圈整合研究计划的进展,欢迎青年学生加入跨学科海洋青年学者联盟,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的科研合作。



记者丨左芳 王敬 黄辛 

来源丨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