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花米草与生态安全研讨会召开

2020-01-21阅:657

互花米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起源于美洲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湾,适宜生活于潮间带。40年前,互花米草被当作保滩护堤、促淤造陆的良方引进到中国,目前已占据面积大于55000公顷。互花米草的利弊与去留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作为外来种,互花米草不仅具有强大的保滩护堤功能,在固碳减排方面也有出色的表现。同时,互花米草排挤本地种,减少滨海湿地鸟类的生物多样性。当前,互花米草的扩散机制尚缺乏统一的认识,对其带来的正负生态效益也缺少合理有效的综合评估,如何对互花米草进行生态管控与资源化利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2020年1月9日,自然资源部东海局和华东师范大学共同发起的“互花米草与生态安全研讨会”在东海监测中心召开。本次研讨会将总结自互花米草1979年引进以来至今四十年学术观点,形成共识,编制以互花米草为主题的蓝皮书。

研讨会由自然资源部东海局(东海监测中心、海洋生态监测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华东师范大学(崇明生态研究院、长江三角洲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和上海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联合主办。此外,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河海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和盐城师范学院等多家科研单位的3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自然资源部东海局海洋自然资源调查与科技处处长叶属峰、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张桂戌分别致辞。会议由东海环境监测中心和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监测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蒋晓山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崇明生态研究院唐剑武教授主持。

会议主题为互花米草与生态安全,主要围绕六个议题展开。议题一为“互花米草:引种历史、当前与未来空间分布及其种群形成机制”,召集人是南京大学左平副教授;议题二为“互花米草与气候变化:蓝碳贡献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召集人是华东师范大学唐剑武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丁维新研究员;议题三为“互花米草的生态效应:对潮间带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召集人是复旦大学鞠瑞亭教授以及厦门大学张宜辉教授;议题四为“互花米草的生态资源:促淤保滩与资源化利用”,召集人是华东师范大学李秀珍教授;议题五为“互花米草的管理:监测预警与防治修复”,召集人是自然资源部东海局潘增弟研究员;议题六为 “互花米草与生态安全:利弊分析与政策建议”,召集人是自然资源部东海局叶属峰处长、华东师范大学唐剑武教授、复旦大学鞠瑞亭教授、南京大学左平副教授。

会上,各位专家就以上六个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提出不少建设性意见,一方面肯定了互花米草具有保滩护岸、促淤造陆、防风抗浪、降解污染物、水体自净等正面生态效应,一方面也总结了互花米草在对本地种和生态系统带来的负面影响。会议拟形成三大预期成果:编制“互花米草与生态安全”蓝皮书,拟正式出版;讨论形成重大专项建议,争取写入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十四五规划”和基金委重点专项研究计划;形成一篇国际高影响力的论文,阐述中国对互花米草的态度和政策。

互花米草与生态安全研讨会


图文、来源|崇明生态研究院